#五俞穴,#合穴主逆氣而泄
五俞穴是一種要穴歸類法,有一少帶多的優點。
五俞穴為五臟在經絡的全息點。
古人言:「善用針者,手不過肘,足不過膝。」,主要系指五輸穴而言。
如果說方劑有經方時方之分,針灸亦可分經方時方,靈活應用五輸穴就如同方劑學活用經方一般,精要而速效。
目前有關五俞穴的應用,首先仍系以《內經》為主,其次則為《難經》所述者;
靈樞經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篇所說:
「病在臟者取之井,病變於色者取之滎,病時間時甚者取之輸,病變於音者取穴經,經滿而血者病在胃及飲食不節得病者取之於合。」
【合穴】合主逆氣而泄
主治六腑病,如嘔吐、泄瀉、頭暈、頭脹,可引上逆之氣下行。
合穴能益經氣調整內臟器官之功能活動,主臟腑一切慢性病,有健脾強胃,具有培元之功,善治逆氣、脹悶、泄瀉等症。
對於飲食不節所致之病變亦有特效,
例如:腸胃有關消化之病多取足三里、曲池、陰陵泉等合穴。
又刺手足陽明經之合穴曲池和足三里,則能促進消化、呼吸新陳代謝的強壯保健作用。
尺澤、委中、足三里刺血能治飲食不節,急性腸胃病,
又「經滿而血者」取之於合,委中、足三里、曲澤、尺澤等合穴都是刺血常用的穴位。
此外,《靈樞經•邪氣臟腑病形篇》曾說:
「滎輸治外經,合治內府」。
這條是說滎穴、輸穴適於治療各經所過的體表和所屬經脈病變,
合穴則適於治療體內各自所屬六腑的疾病。
這條所指出的取穴原則,對臨床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肺經合穴 |
大腸經 |
心包經 |
三焦經 |
心經 |
小腸經 |
尺澤 |
曲池 |
曲澤 |
天井 |
少海 |
小海 |
脾經 |
胃經 |
肝經 |
膽經 |
腎經 |
膀胱經 |
陰陵泉 |
足三里 |
曲泉 |
陽陵泉 |
陰谷 |
委中 |
「合穴主逆氣而泄」
應用尤多,效果尤佳。
「逆氣」之病每經皆可見及,
肝氣逆則肝陽上亢;
肺氣逆則氣喘咳嗽;
胃氣上逆則便秘嘔吐;
脾氣上逆則噯噦腹脹;
腎氣逆則小便不通……等,
臨床常用尺澤治氣喘(靈光賦);
足三里(胃經合穴)治療腹脹、嘔吐(大成、雜病穴法歌、百症賦)、定喘(席弘賦、玉龍歌、雜病穴法歌、行針指要歌);
陰陵泉(脾經合穴)治心胸肋之滿(席弘賦、金鑒)。
曲池(大腸經合穴,肝與大腸相通,乙庚合化金能制木)和陽陵泉(膽經合穴)治療肝陽上亢之血壓高,都頗有佳效;
治療泄瀉則曲池、足三里、陰陵泉也都有卓效,可見「合主逆氣而泄」確有其道理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