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G_20190330_092516.jpg  

《針灸真髓》讀書日誌

 

澤田健先生受業門人 代田文志 1938/3/5
澤田先生對女性閉經的認識非常綱要,

病因無外乎從脾、肝、腎三處失調的區別。

脾統血,脾經絡胞(子宮),選脾經的血海有效,

血海穴的位置澤田派認為在膝蓋正中線上兩寸處,

來的病,用三陰交(這一點是中日公認的),

腎來的病(他還強調包括大腸來的)取合谷(澤田派的合谷也不同與我們),當然以上三穴他都是用灸的。

雖然怎麼具體灸沒有細緻說明,我們還是可以分析出來。

肝脾腎統屬三陰,我們通過開闔樞原理進行分析,在病機上就有層次的區別,病在那個層次,弄清是虛是實很容易判斷,如何在具體穴位施灸了。

女性閉經---從脾、肝、腎三處失調區別

血海-脾統血,脾經絡胞(子宮)

三陰交

合谷

 

「陽池」與「中脘」:

在理論上澤田將其抬舉到等同于十二原

中國的灸似乎特別強調灸「關元」(比如《扁鵲心書》)這是強調下焦的元氣,

澤田的灸「陽池」與「中脘」則是強調中焦元氣的調攝

「陽池」是三焦之原,三焦是原氣的別使。

所以用「中脘」、「陽池」等於用到十二原的全部。

在澤田晚年(很可惜他只活了六十五歲),

他又強調「太溪」穴在調攝先天之原氣的重要性,

這是與「陽池」「中脘」調攝後天原氣相對應。

 

「太溪」穴調攝先天之原氣

「陽池」「中脘」調攝後天原氣

灸陽池,從陽氣最弱處入手,調動一身陽氣,疏通元氣通道。

中脘為腑會,當上中下三脘的中點,也是中焦的中點、上中下三焦的中點。灸

中脘穴,上中下三焦均有反應,故用陽池和中脘等於用了十二原的全部。

 

在具體婦科應用上他舉例為可矯正婦女子宮左傾(這個問題我看西醫婦科醫生都不是很重視,或者說雖然影響到婦女受孕她們確無可奈何!)

2、我正在嘗試灸中脘、陽池是否可以取代灸關元的作用,畢竟為女性灸關元是一件很不方便的事情!


澤田先生的醫學上直覺修為:直覺有些時候是超越邏輯而獨立先行。

但不是毫無根基的神來之筆,世界任何學問也無所謂不學不思的自通,特別是中醫針灸之學必然是先熟悉經絡走向,氣血生化、流注的規律後,方能久而通神

澤田先生的直覺修為就是建立在這樣一個基礎之上,在外人看來,他治病的療效是驚人!

從深層思考來看,無外乎深思妙用的不斷精進爾!

細讀文本我們可以發現,澤田先生在治療室的牆壁上貼上五臟五行圖使得自己的思考始終圍繞在中醫的精髓核心理論中,隨著治理案例的積累,這種理解不斷獲得昇華。

從理性的接受這套東方醫學思維方法,進而在實踐中去反復實踐,反復思考、回味。久而久之自然變化無窮、運用自如、漸臻化境!

診斷中澤田先生常用循經觸診,穴位上的細小變化都逃不過他敏銳的觸覺,這本書的好處就如作者所說述而不作忠實記錄先生的治療經過,包括其間的言語,甚至口吻,讓人透過文本都能感受到一個真實的澤田,他的專注細緻,他對古典醫學特別是對五臟五行核心醫理的宗教徒似的崇拜,為了讓傳達出這份妙悟天真後的喜悅他對弟子們循循善誘,也只是讓他們掃清對古典理論的認識障礙(不是懷疑中,摘取其有用,不是批判式的繼承,而是徹底的折服,無限的尊崇並巧妙的運用起來)。

對於弟子而言,師父如果只是空洞的宣講說教,是很難令他們信服的,正因為說這一切話是就是治療的空隙間,就在治療效果令人驚訝之後,人們很想知道背後的原因時。

澤田先生用五行類證圖說明瞭一切!

於是沒有人再懷疑這些玄奧的中醫理論是不切實際的奧語真髓是日本針灸名家澤田健所著。
在學術上有一種方法叫比較研究

古羅馬著名學者塔西陀曾說:要想認識自己,就要把自己同別人進行比較。

比較是認識事物的基礎,是人類認識、區別和確定事物異同關係的最常用的思維方法。

比較研究法現已被廣泛運用於科學研究的各個領域。

在教育科學研究中,比較研究是一種重要的研究方法。

針灸學產生於中國但影響波及朝鮮、日本。

傳承至今無論是理論還是技法上都與我國針灸術大相庭徑。

通過閱讀澤田流針灸術我可以隱約感覺到許多不同之處,誠如他山之石亦彌足珍貴、發人深思!
1:中醫學治學基礎就是對經典的尊崇,外枝越繁盛,根基越需深厚。

澤田一生很重視三本書《靈》、《素》、《十四經發揮》前面兩本自不必說,

《十四經發揮》代表的是元代針灸學高度,思想承起、學術特色自然能影響到澤田流針灸立論基石,這個問題很大,以後慢慢理解......


2:澤田組方取穴有固定的程式.

比如陽池、中脘=調理下焦。

曲池、三里、太溪=是不准或缺鐵三角。

這讓我想起日本人研究運用經方的習慣,好像也是一組藥固定,視為一個使用單元,也不許隨意破壞組合。


3脾、肝臟氣弱會影響脊柱向前傾,是任脈在牽引脊柱的緣故,這是很有特色的論斷。

平時經常會遇到腰椎生理曲度消失的病人,一般的推拿只能緩解一時的疼痛,囑咐其經常做引體後仰動作,以期矯正腰椎生理曲度,卻往往被病人告知越做這個動作腰越疼,只能作罷!

澤田氏在書中肯定的說通過

巨闕可以使得任脈伸直,

灸縮筋、等穴可以漸漸矯正脊柱的彎曲。這個值得實踐證明一下!


4:對背俞的運用極多,固定程式配穴都是一個背俞穴+一個本經穴的例子。
5:澤田早年從事正骨,在針灸說理時有很多引用正骨學說,

另外很少看他用脈診,多用俞穴觸診與皮膚毛髮等五行色診,且運用地相當成熟。

平時學習五行配表幾乎晃眼就過地東西,看到他的運用後。

有點茅塞頓開的感覺,若有所得啊!!


請教脊柱側彎引起的因素。 石兄:
  澤田先生在論述脊柱側彎的時候強調三個切入點,或者說三個互動性的成因:其一:

就是上文中提到的任脈牽引,使得脊柱向前傾,我個人認為這因該是一個首發因素,

任脈的牽引就是中醫脾胃病引起的(另外我個人很贊同脊柱相關疾病應該按照脾胃論治)

澤田派強調灸巨闕乃治。

其二:澤田先生在治療這類疾病時,強調灸筋縮,筋失去潤養或痙或攣則骨位不堅。

臨床上我們也可以發現該類疾病患者在脊柱病理段旁常能觸及條索狀硬化韌帶。

其三:

在澤田先生看來脊柱側彎絕非一個簡單的體征,而是以五臟為核心的全身疾病在脊柱上的一個投影,所以在灸穴中則採取綜合性措施!
      我只是簡單談談自己的淺陋認識,因沒有核對書稿,如有不對請精讀《針灸精髓》!

您說的非常對,對於脊柱側彎研究的價值更大,因為脊柱前傾,陳士鐸有起佝湯,也是從脾胃論治的,對於側彎,遇見幾個病人,治療效果非常差

馬少春的馬氏溫灸法受澤田氏影響很大。

灸陽池對子宮病有效,但不能代替關元,有它的特點。

好的,謝謝您提示各派的源流關係。

我會看看馬氏灸法的,期待有所心得能與諸君共用

石兄:
       澤田先生在論述脊柱側彎的時候強調三個切入點,或者說三個互動性的成因:其一:就是上文中提到的任脈牽引,使得脊柱向前傾,我個人認為這因該是一個首發因素,

任脈的牽引就是中醫脾胃病引起 ... 昨天遇女一病人,脊柱前傾,寒濕著於腰際,按脈為腎著湯證,用原方加附子肉桂 三劑

《金匱要略》雲"

四季脾旺不受邪"故選用脾經之背俞穴脾俞、

脾絡胃經之下合穴足三里以使後天之氣不衰。

腎為先天之原氣、藏精、主生殖,是腰及下腹力之源泉。

"本在腎,標見於背",五臟六腑之俞均在背部膀胱經中,而膀胱是腎之標,

故腎為五臟陰陽之本,

取腎經之背俞穴腎俞、原穴太溪以充實先天原氣。

身柱位居督脈,"督,察也",引申為總督,統率一身陽氣,又為肺之要穴,絡大腸,是澤田派小兒保健必取穴之一(另一穴為命門)

次髎屬膀胱絡腎,

《甲乙經》:"女子赤白瀝",《針灸銅人》:"急轉陰器……腰以下至足不仁……小便赤淋",主男女生殖、泌尿及下肢疾病。

曲池大腸經合穴,主外感、陽明熱證及上肢頭面諸疾。

陽池為三焦經之原穴、中脘為腑會,二穴相合得以調三焦(下文詳述)

此諸穴之選配,加之其他臨證配穴,宗旨在於通調五臟六腑,以達調整機體整體生理平衡之效。

一位自訴太陽穴處作痛患者,先生考慮太陽屬膽經,觸診膽俞處繃緊感,接著觸診膽募日月處有顯著反應,膽經之陽陵泉也有反應,故肯定地判定為膽經之疾,此處也體現出澤田健另一學術特點,即經絡、經穴診斷法思想。

2.3 擅用灸法:

灸是火力的應用,移火於灸,可補人體原氣。

灸法可使體質變強,元氣好轉。

灸法尚有攻破硬結的力量。

澤田健擅將灸法用於內、外、婦、兒科疾病及血證、熱證、癌症等疾病多獲良效。在《針灸真髓》中,灸法占65%,而針刺僅占35%

灸量、次序、禁忌:關於灸量,《針灸真髓》中並未限定,講究靈活變通,大致認同古人所說:初灸覺熱的灸到不熱、不覺熱的灸到他熱。若灸治癰,可不問壯數,越多越好。

如手三里治癰癤疔瘡,每天灸二、三十壯至百壯;

又如中脘,必要時可灸一二百壯,古書中說可灸五百壯。

澤田健之灸有一定順序,使邪氣逐步外出,原氣逐步補益,

經多年臨床實踐後,由原來的背部→腹部→腰部→手→足,改為腹部→腰部→背部→手→足,大抵是愈加意識到腹部臟器重要的緣故。澤田健之灸除脊中穴外,幾乎無禁忌。

 

②應用:《針灸真髓》中用灸法治癒了諸多疾病,最令人歎為觀止的當屬糾正脊柱畸形。澤田健原就習得接骨之術,研習十四經後接骨之術更為精湛

。他認為脊柱前屈是腹部臟器不和、任脈牽引所致,若如整形外科般強行將彎曲的脊柱扳直,內臟會受影響。

灸法可使攣縮的筋或韌帶柔軟,故選取巨闕、鳩尾、上脘等穴施灸,使內臟調和、任脈伸直,脊柱可隨之伸直。

2.4 師古而不泥,開創新思路:

陽池與中脘聯用:

一般"病氣"即是說""有了病,氣在三焦,

人的精神聚于丹田,不得不先調三焦

,而調三焦,必用陽池、中脘。

陽池即陽氣聚集的池子,三焦原穴,位於肢體末端;

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是原氣運行的主要通道。

艾灸陽池,從陽氣最弱處入手,調動一身陽氣,疏通元氣通道。

中脘為腑會,當上中下三脘的中點,也是中焦的中點、上中下三焦的中點。灸

中脘穴,上中下三焦均有反應,故用陽池和中脘等於用了十二原的全部。

此二穴歸入澤田派15個基礎穴,用於治療各種疾病,而選用左陽池,取陽升陰降之理。

單獨灸此二穴可用於治療疝氣、疝積、熱證、婦科等由三焦而來之疾。

澤田健尤善用其治療子宮位置不正,如子宮左屈,灸此二穴使乳糜管通暢,使左腹直肌之攣縮遲緩。

關於子宮正位的敘述,代田文志在旁注釋道:

灸此二穴松解左腹直肌痙攣,充實下焦之氣,使臍下的空虛變為充實,在實驗上確為事實。

②創立背部膀胱經第一行說:澤田健經苦心孤詣研究二十七餘載,

發現了背部第一行。

其位於督脈外五分處,在背俞穴內側,由膀胱經發出,內臟有熱時,即從此外出。故可用於診斷,

當遇到發熱不知出處時,診察背部第一行即可知原發臟腑。

以可用於治療,如心的第一行,是心俞斜向上五分,

舌頭痛時,為心中之熱,出於心俞內側,針刺此處後可立愈。

目內眥屬膀胱經、心經,

目外眥屬小腸,故目內眥角痛,針刺膀胱俞、心俞第一行;

外眥痛時,針小腸俞第一行即愈。

 

肝主目,針或灸肝俞第一行可治眼病。

手足指趾痛時,針灸該經絡所屬臟腑之第一行即可治癒,

如拇指痛時用大腸俞、肺俞之第一行治療等。

背部第一行類似華佗夾脊穴,然並不等同,因夾脊穴應用廣泛。

將五臟六腑之俞,排入第一行,並用於診斷治療上,當以澤田健為嚆矢。

 

特效穴與獨創穴:

在運用整體療法之餘,也配合一些特效穴,急性期尤多用。

如奪命穴(上臂外側,肩髃曲池中央,距曲池較近)治療丹毒;

騎竹馬(肝俞第一行)治眼痛、祛毒;

兩相(風門外約5分處)治療風邪;

祛梅八穴(背部附分、膏肓、譩譆、騎竹馬,相當於魄戶、神堂、膈俞、膈關,因背部第三行的穴位,要張開肩胛骨取,所以起初以為是神堂,張開肩胛骨後可能是膏肓了)治療梅毒;

四靈(滑肉門是司天、大巨是在泉,共稱四靈)治病氣逆行、腸結核。

《針灸真髓》所載穴位為健康人之穴,疾病是身體發生了變異,應適應病體取穴,故出現了一些名稱與傳統書本相同,但位置、主治不同的穴位,稱澤田派獨創穴。如孔最治療痔疾(尺澤下中指同身寸二寸處之陷中)

治療腎炎時,腎募不在浮肋骨的尖端顯現,而在志室處顯現,所以將此部位稱為腎募京門,仍屬膽經,"京是都,都應在中央,不應如一般書上所說之在身側",故澤田派京門位於腎俞旁開1.5寸,相當於志室。志室是京門下一寸;命門(腎俞第一行,原命門旁半寸)為生命之門,門是出入處,危急時應用此穴有效,多用於治療兒科、婦科疾病。

經穴移動:

澤田健認為經穴是移動的,灸可使攣縮的肌肉、韌帶、血管、神經等伸長,身體姿勢變動,穴位也跟之移動。疾病痊癒後,灸穴的位置才不移動。

⑤三焦經新釋:澤田健認為,三焦是心、小腸和乳糜管的關係。

⑥病氣傳遍:病氣按一定途徑傳遍,如門脈,

依據疾病→膈→期門→肝→章門→脾→京門→腎的順序傳變等。

 

3 小結

日本的古醫道源自中國,若以天地宇宙之大法則而言可不分日本和中國。研究傳統針灸時,當重視國外針灸之術,以博採眾長。澤田健對《十四經發揮》《日華三才圖繪》等經典信之甚篤,苦心鑽研並用於臨床,開創澤田派,厥功甚偉,值得尊崇。澤田健是古典醫學的力行者,志欲復興東方醫道,崇尚純粹漢方,然其認為脈證、腹證及用藥是三流醫術未免極端。故在繼承其學術思想的同時,當揚長避短,取他山之石以攻玉。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彩光活力 的頭像
    彩光活力

    彩光活力部落格 彩光活力

    彩光活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