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光養生/彩光活力
(三) 對於急性膏肓痛,亦即病程較短,疼痛明顯者,筆者常於手陽明經或手太陰經取穴治療。其應用原理有二:
1.要經取穴法:楊氏[23]根據《靈樞.始終篇》從腰以上者,手太陰陽明皆主之;從腰以下者,足太陰陽明皆主之。”,
認為四總穴歌中「肚腹三里留(從腰以下者,足太陰陽明皆主之),…頭項尋列缺,面口合谷收(從腰以上者,手太陰陽明皆主之)」即是應用此法則。基於此理,可取手太陰陽明經穴治療腰部以上的膏肓痛。
2.背俞穴經氣與臟腑相通:膀
胱經的背俞穴是五臟六腑經氣轉輸於背部的地方,因此背俞穴可用以調節臟腑功能,換言之,當背俞穴處有病變時,亦可取臟腑的經絡調整之。膏肓部位包括肺俞、厥陰俞、心俞、魄戶、膏肓、神堂等穴,相關臟腑為心肺二者,故可取二經穴位治療。
3.五門十變治療法:五門十變法最早見於《內經》,但其實際配穴與應用則始於周師[24]。依據五門十變法「乙庚合化金,丙辛合化水」,即肝經與大腸經氣相通,小腸經與肺經經氣相通,所以兩經穴位可合取或互取治病。
小腸經行於肩背處,故取肺經穴位可通小腸經而治肩背痛。肝經與大腸經氣相通將在下文一併介紹。
周師認為五門十變治療法對於四肢疾病有顯著效果,曾有一「三天三骨症」周師以三天三骨組穴治療不效者,後以其病位屬小腸經,應用五門十變法取肺經的經渠穴而見效。
4.臟腑通治:
(1)肺與膀胱通,則頸肩、腰背疾患可取肺經治療;
且依據五門十變法,肺經與小腸經通,這就說明了手太陰肺經可治肩背痛之理。
(2)肝與大腸經相通,肝氣主升,大腸氣主降,凡是肝氣亢於上者,皆可取大腸經穴降之,而且,陽明經本身多氣多血,調整氣血能力強,所以,
曲池穴常被用來治療肝陽上亢型的高血壓即為此理。
膽固醇偏高患者的頸肩背酸痛,也可經由大腸經穴調整肝膽功能而治療酸痛。
以上說明了急性膏肓痛可取手太陰陽明經治療之理。
至於實際取穴方面,筆者常於手陽明經上的曲池穴至手三里穴之間,
以及手太陰肺經的尺澤穴及其至向下約3寸之間按壓找尋最痛點下針,可取2-3穴成倒馬針。
為何不取專穴?乃因病痛會在相關的經穴上反映,但最痛的點卻不一定正在經穴上,所以,在經絡上找出最痛點,離穴不離經,依舊有效,甚至效果更明顯。有時對於怕針的患者,筆者只取列缺一穴,因其為手太陰經絡穴,可通大腸經,同時又可治頭項強痛。
(四)擴充適應證:
從以上分析可知,三天三骨組穴的功用不僅可治療三天三骨症,筆者將之廣泛用於全身上下酸痛症、腰痛,甚至中風後遺症。
若治中風後遺症,可選用「一天三骨」為主穴,即天柱穴、腕骨穴、絕骨穴、束骨穴。
以現代醫學看中風,其病位在腦。
針灸的十四正經中,入腦的經絡有二,一為足太陽膀胱經,從巔入絡腦;另一為督脈,並於脊裡,上至風府入腦。
膀胱經的後谿穴通督脈。膀胱與腎經相表裡,腎經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
與督脈會於脊。腎主骨主髓,腦為髓海。
手足太陽經氣相通,所以取手足太陽經的腕骨穴與束骨穴治療腦病應有其療效。
絕骨穴為髓會,當亦可治腦部髓海病變,所以,古人治驗中常見配絕骨穴治療半身不遂。
嘗治一中風後遺症2年多之男性病患,患側手指常有緊繃感。
針束骨穴後,即感緊繃感明顯減輕。但此類臨床案例不多,尚在嘗試階段。
九、結語:
《靈樞.九鍼十二原》歧伯開宗明義指出「鍼道」:“小鍼之要,易陳而難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門。未?其疾,惡知其原?刺之微在速遲。粗守關,上守機。…知機之道者,不可掛以髮。不知機道,叩之不發。知其往來,要與之期。…迎之隨之,以意和之,鍼道畢矣。”[25]針灸之道誠如歧伯所述「易陳而難入」,現代由於針具的改良,下針容易,痛感輕微,用以直接針刺痛處,止痛效果也不錯,長此以往,醫者易將針灸定位在「頭痛針頭,腳痛針腳」的刻板印象,而未能深入經典,探究深意。
筆者在追隨周師學習針灸的過程中,深深體會針灸是一門深奧的學問,由於病灶病位與治療穴位皆在同一軀體上,人體的奧妙決定了針灸的內涵,這些都遠遠超乎所謂阿是穴、骨骼肌肉神經解剖、四總穴等等的層次。
周師曾治一陽強不倒病例,以穴名為主要根據取穴下針,一次而癒。
周師也曾以人體上下左右對應關係,用衝門穴治癒了一頑固性雲門穴處疼痛病例。
「三天三骨症」只是周師在行醫數十年歷史中的一個見證-見證了中醫的玄妙與豐富。周師現已屆九十高齡,仍耳聰目明,誨人不倦,桃李滿天下。筆者駑鈍,不揣淺陋擬寫此文,深期能將周師的針灸精神廣傳,嘉惠萬民。
http://www.tpech.gov.tw/Article.aspx?ArtSerial=8162&ChaId=C277&Click
日期: 2007/07/25
十、參考文獻:
1. 周左宇:三大經絡疾患之針灸特效法則,周左宇,台北1999;pp.1。
2. 伊智雄:實用中醫脊柱病學,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2002;pp.783。
3. 周左宇:三大經絡疾患之針灸特效法則,周左宇,台北1999;pp.6。
4. 周左宇:三大經絡疾患之針灸特效法則,周左宇,台北1999;pp.7-10。
5. 梁文雄、陳顯塋:圖解解剖學手冊,合記圖書出版社,台北1991;pp.74-88。
6. 清.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1988;20:219。 7. 孫國杰:針灸學,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2002;pp.274。
8. 李景榮等:備急千金要方校釋,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2002;30:658。
9. 明.楊繼洲:針灸大成,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 1990;2:38。
10. 明.楊繼洲:針灸大成,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 1990;9:357。
11. 孫國杰:針灸學,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2002;pp.202。
12. 清.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1988;47:10。
13. 明.楊繼洲:針灸大成,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 1990;2:58。
14. 明.楊繼洲:針灸大成,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 1990;2:61。
15. 劉公立,顧杰:急病針灸典籍通覽,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上海2000;pp.305-310。
16. 李景榮等:備急千金要方校釋,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2002;30:658。
17. 明.楊繼洲:針灸大成,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 1990;3:81。
18. 楊維傑:針灸經穴學,志遠書局,台北2000;pp.290-291。
19. 孫國杰:針灸學,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2002;pp.350。
20. 孫國杰:針灸學,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2002;pp.318。
21. 楊維傑:針灸經緯,志遠書局,台北1998;pp.155。
22. 楊維傑:針灸經緯,志遠書局,台北1998;pp.222。
23. 楊維傑:針灸經緯,志遠書局,台北1998;pp.218-219。
24. 周左宇:扁鵲鍼灸治療法則,周左宇,台北1997;pp.13-16。
25. 清.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1988;47:2。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