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彩光活力
人體與生俱來具有強大的康復能力,這種能力,擺脫了外來藥物的刺激,避免肝腎功能受到損傷,通過人體的自我修復的能力,被稱為"自癒力"
與生俱來的自然治癒力
作者:翟建富陽明大學生化暨分子生物研究所
地球上除了人類在傷病時可尋求醫藥的幫助外,所有生物生病或受傷時都可以靠自己的力量恢復健康,這就是生物與生俱來的自然治癒力。相反地,人類社會醫藥發達,當患病或受傷時,大多通過醫療的手段以求身體復原。
在治療過程中,"疼痛和發炎"是身體發出的警訊,以誘發身體的自然治癒力。
"止痛藥"最大的壞處是"關掉"身體受傷的警訊,使中樞神經系統無法得知身體已被病原體入侵,也因此未能啟動自然治癒力的機制。缺乏身體的自然治癒力而單靠藥物的支持,療效一定不大理想,還會帶來無法估計的藥物後遺症。然而,對病情的正面態度、開朗的心情,以及得到慰藉的心靈,對自然治癒力的驅動也是不可或缺的。
自然治癒力的機制
身體中大多數的蛋白質是用來支撐細胞和器官的,而骨骼、皮膚、肌腱,以至軟骨組織等的堅韌度,都是由韌性強而呈纖維狀的「膠原蛋白」所提供的。
在皮膚深層和肌腱裡的「成纖維細胞」,能不斷地產生膠原蛋白,使皮膚組織變得更健康,也讓肌腱與肌腱間更能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當皮膚受到燙傷或肌腱受到外傷時,「成纖維細胞」會大量分泌膠原蛋白,把受到破壞和斷裂的部分重新連接起來,是身體自癒力的一種機制。
身體受到外來病原體入侵時,受到感染的部分首先會引起"發炎"反應,這是身體因入侵者所發出的警訊,受到感染的細胞會釋放出"發炎"反應物質,如組織胺、前列腺素、白三烯酸等。
"發炎"反應物質會增加局部血管的通透性,因而產生紅腫和疼痛的現象,讓血液能大量注入受感染的地方。
此外,"發炎"反應物質可通報中樞神經系統,使白血球能迅速派遣到受感染的部位以消滅入侵者,而嗜中性白血球、巨噬細胞及活化的淋巴球是主要防禦細菌、病毒入侵的免疫細胞。
一旦病原體被清除後,"發炎"反應的訊息隨即消除,跟著取而代之的是收拾因病原體入侵所造成的破壞,這就是所謂的「抗發炎」反應。這時,脂肪細胞會適時釋放出「抗發炎」的二十碳脂肪酸以修補戰場。
嚴格來說,"發炎"反應扮演著敵前偵察部隊和善後工作的角色,也是身體自然治癒力呈現的一種機制。
由於內在基因變異和外在癌症誘導物的因素,使得人體中不斷地產生癌細胞,可幸的是人體中的免疫系統可識別癌細胞並把它消滅。可是,當人體免疫力下降時,癌細胞便有機可乘,繼續增生而成癌細胞腫瘤。
在抵抗內生性的癌細胞時,免疫系統中的輔助型T細胞扮演非常關鍵性的角色。當輔助型T細胞偵察到癌細胞時,會釋放出不同的細胞因子來激活巨噬細胞、自然殺手細胞和殺手T細胞,以圍攻並殲滅癌細胞。
自然治癒力的原動力
"發炎"反應是身體防禦系統的最前線,當有外物入侵時,會適時適量地釋放出二十碳脂肪酸、組織胺等親發炎物,誘使免疾系統中的巨噬細胞吞食病原體。
同時,巨噬細胞會釋放出白細胞介素−1 的求救訊號,並經由血液循環系統刺激大腦的下視丘,以調升中樞神經系統所設定的體溫,這就是身體受感染後的發燒現象。
高溫能促使免疫B細胞和T細胞的快速增生,同時,巨噬細胞在發燒的情況下,更加活化它的吞食並分解病原體的能力。
當體溫超過攝氏 37 度時,病原體在細胞中的增殖受到抑制,因此發燒也可說是保護人體免於病原體入侵的一種機制。由此可知,發燒、炎症、疼痛等不適症狀,是免疫、神經、生理系統對病原體入侵所產生的綜合性自然治癒反應。
現代醫學只強調對症下藥:發燒時用退燒藥,發炎時用消炎藥、止痛藥,受感染時用抗生素。
這樣,患者也許感到暫時好轉,可是這種治療手法只是在抑制症狀,但嚴重地擾亂人體中與生俱來的自然治癒力,只是拖延了疾病治癒的時程而已!
替代療法(或自然療法)是指現代正統西方醫學以外的一切療法,包括傳統醫學(含中、印、中東等的傳統醫藥)、針灸、指壓、芳香療法、輔助療法或草藥療法、呼吸法(含中國氣功)、太極與瑜伽等。
這些古老的醫療方法有助於提升自然治癒力,如果主流醫學能把人體的自然治癒力納入診療的考量,並與替代療法相輔相成,那會是廣大病患的福氣。
環境、壓力與自然治癒力
壓力是身心疲勞的主要因素,而壓力是來自多方面的。
現代醫學已把壓力數量化,而量化指標包括社會和工作兩方面。
前者包括「離婚」、「分居」、「刑事訴訟」、「近親死亡」等;而後者包括「被解雇」、「退職」、「新工作環境」等。一年中壓力指數持續過高的,有 79% 的人會罹患某種疾病,可見精神壓力和身體疾病有密切的關係。
憂鬱症是一種強烈的悲傷和失望感,對任何事情都不感興趣,人生陷入無力感的精神狀態。
憂鬱症患者的淋巴球有弱化反應,使得自然殺手細胞的功能下降,因此患者罹患癌症的機率增高。
壓力也會促進腎上腺皮質釋出可體松的類固醇,它是一種抵抗壓力的激素,但濃度高時會破壞腦組織中的海馬體,導致記憶障礙,嚴重的會造成老人癡呆症。此外,壓力也可提升血中葡萄糖和胰島素的濃度。
因此,長期處於壓力的狀態是形成糖尿病、老人癡呆症、癌症等重大疾病的遠因。
在受到短暫壓力時,血中的副腎上腺素、腎上腺素、可體松等壓力激素指數會提升,促使自律神經系統(包括交感神經系統與副交感神經系統)做出迅速的反應。這時,交感神經亢進而令腦內釋出副腎上腺素,而副腎髓質會釋出腎上腺素,結果是心跳加快,血壓升高,同時促使肝臟把葡萄糖釋放到血液中,胃腸蠕動降低而導致便秘,這些都是交感神經系統亢進所產生的生理和病理現象。
一旦壓力消除後,這些生理與病理現象便隨之消失而回復正常的狀態。
若長期處於壓力的狀態,訊息會慢慢地輸入腦裡,腦內會觸動另一個對壓力生理反應的「下視丘 → 腦下垂體 → 副腎」系統。
[下視丘]會釋出[副腎皮質釋放激素],刺激[腦下垂體]分泌]副腎上腺皮質激素]到血液中,
因而刺激遠端副腎中的副腎皮質,使得它釋出可體松。
長期分泌可體松會造成副腎肥大,又因腦下垂體不斷產生副腎上腺皮質激素,抑制了刺激睪丸或卵巢的激素、成長激素、毛髮黑色素等的產生,其結果可導致患者的睪丸或卵巢萎縮、停止生長、毛髮變白等的病徵。
可體松是哺乳動物維持生命不可或缺的激素,血液中維持一定量的可體松有其必要。然而,可體松分泌過量會使存放在肌肉、淋巴組織、結締組織等裡面的蛋白質大量分解成胺基酸,並把它們輸送到肝臟代謝成葡萄糖,產生能量以提升體能。在這情形下所引起的後遺症,就是淋巴球減少而使免疾力下降。
因此,維持自律神經系統(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系統)的平衡是調控可體松適量釋出的關鍵因素。
精神(心靈)、神經及免疫系統是自然治癒力發揮的基本三要素,若這三位一體的互動失去平衡,就很容易罹患內在或外在的病變。因此,抱持希望的人會促進大腦活化,交感和副交感神經能保持均衡,強化的免疫系統會把病原體擊退。
反之,灰心和失望所形成的壓力,會使大腦、交感和副交感神經系統失衡,致使免疫系統弱化而增加罹患疾病的風險。
然而沒有壓力的生活也不見得是一件好事,沒有刺激使人生變得無生氣。
無目標的人生最後也會變成另一種壓力,久而久之會破壞腦組織中的海馬體,患者記憶力下降而引發老人癡呆症,這是「退休症候群」發生的一大因素。適度的操心與壓力在人生中是不可或缺的,學習如何處理和舒解壓力的方法,才是面對壓力的最佳態度。
在對抗因壓力而釋出可體松時,維生素C是不可或缺的,同時交感神經興奮時,也需要大量的維生素C。
維生素E有時用來治療自律神經失調症,可緩和肩膀酸痛、手腳冰冷等症狀,也可以使身體末端及表皮血管的血液順暢,
提升自癒力的正確態度
運動可提高體溫,改善血液循環,因此定期做適度運動的人,可增強身體的免疫能力,不易受病原體感染。
可是,過量運動反而會降低免疫力,容易罹患感染症。
有氧運動最能促進骨骼肌肉細胞對葡萄糖的吸收與代謝,有氧運動包括健行、慢跑、游泳、固定式腳踏車等。建立持續運動的習慣除了可強壯肌肉、健全心肺血管外,更可以消耗多餘的熱量以維持理想的體重,也可增強體內胰島素的功能,大大降低罹患糖尿病的風險。
在運動時,腦組織中的下視丘會釋出具鎮靜作用的化學傳導物:腦內啡肽和多巴胺,可使運動者有興奮的感覺,壓力也可藉以消除,使身心得以輕鬆。這種化學傳導物會使大腦產生成就感和陶醉感,這就是持續運動的原動力。
對身體健康及自然治癒力的提升而言,交感與副交感神經系統的協調與平衡是必要的。老化與疾病都會導致副交感神經活性的下降,而下降的程度與疾病的嚴重性有直接的關係。因此,持續運動如練習太極、瑜伽等可調節自律神經系統的平衡,令身心得到健康。
幽默和笑有促進免疫系統活性的效果,同時,幽默和大笑與阿斯匹靈一樣有抑制疼痛的效果,也可以像抗憂鬱藥似地改變腦內的傳導物,如腦內啡肽、多巴胺等的種類與數量,使患者具抱持希望、
自信等正面的情緒。
常抱持期待和希望,以正面的態度對待日常發生的問題,儘量以幽默和大笑來調解工作上的緊張、憤怒、疲勞、混亂的情緒,可以活化人體的免疫能力,使自律神經系統得到平衡,進而提升身體的自然治癒力。
因此,樂觀與幽默的人生,以積極和正面的態度面對問題,是最有效的壓力管理方法。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