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大腦在手指上

 

《第七感》:將大拇指放在手掌中央握拳,你就擁有了大腦模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接下來我要介紹的這個模型,是我在演講的時候隨身攜帶的。

你也可以在閱讀此書時使用這個模型,非常方便。

當然這個模型非常簡化,讓某些神經學家不太滿意,但這已足以幫助許多病人發展出他們所需的第七感,來理解自己的經驗。

文:丹尼爾.席格(Daniel J. Siegel

 

大腦剖析 大腦就在你的手掌上

第七感的基礎在於連結遍布各處的各種神經所輸入的資訊,包括來自全身、大腦的各個部位,甚至是我們從別人身上接收到的訊號。

瞭解這樣的連結是如何形成,將有助於我們的大腦視覺化,描繪出一個互相連結的系統。

 

從我第一次畫出芭芭拉的大腦前額葉圖像給琳娜跟她的家人看開始,我已經實驗過好幾種立體大腦模型。

接下來我要介紹的這個模型,是我在演講的時候隨身攜帶的。

你也可以在閱讀此書時使用這個模型,非常方便。當然這個模型非常簡化,讓某些神經學家不太滿意,但這已足以幫助許多病人發展出他們所需的第七感,來理解自己的經驗。

 

掌中大腦模型

如果你將大拇指放在手掌中央,然後彎起手指蓋住大拇指,你就擁有了垂手可得的大腦模型。

想像人的臉就位於指關節前面的位置,

手背則是後腦杓。

你的手腕代表你的脊髓,從你的脊椎往上延伸,而你的大腦就安坐在你的脊椎上。

如果你張開四根手指,然後再打開大拇指,就會看到代表內腦幹的掌心。

請再將你的大拇指放下來,你就可以看到邊緣區域所在的大概位置(最理想的狀況是我們有兩隻大拇指,左右邊各一,就能形成一個兩邊對稱的模型)。現在請再將四根手指彎回來,蓋住掌心上方,這就是你的大腦皮質了。

 

這三個區域——腦幹、邊緣區域、皮質層——構成我們一直以來所稱的「三位一體」大腦,並且是在人類演化過程中一層層發展出來的。

大腦的整合,最低限度應該包含連結這三個區域的活動。

由於它們的分布是由下往上——從位置最裡面、最下方的腦幹區域,往上到邊緣區域,最後到最外層位置最上方的皮質層——因此我們可以稱這為「垂直整合」。

大腦同時也分成左右兩半,右半腦和左半腦,因此神經的整合也必定要包含連結左右半腦的功能。

這可以稱作「水平整合」,或「雙邊整合」。

(我會在第六章討論大腦的兩側對稱)。瞭解大腦主要區域的功能有助於瞭解該如何建立這些區域間的重要連結。我們先來簡介三位一體大腦的各個層面。

 

腦幹

數億年前,腦幹形成了有些人所稱的「爬蟲類大腦」。

腦幹負責接受來自身體的資訊,也負責將資訊往下送,來調節諸如心臟與肺臟等基本功能。

除了調節心跳跟呼吸,以控制身體的能量程度以外,腦幹還會決定它上方的邊緣區域和皮質層的能量程度。

腦幹直接控制我們的警醒程度,而決定我們是否飢餓或口渴,是否被性慾驅使,還是獲得性滿足而放鬆,以及是清醒還是沉睡等等。

 

當某些情況出現,需要快速動員能量,分布到身體跟大腦各處時,腦幹中的許多神經群集也會扮演重要角色。

這種所謂的「戰鬥-逃跑-凍結」(fight-flight-freeze)反應,負責幫助我們在危險時刻求生。

腦幹會跟邊緣區域以及皮質區域協力評估,負責裁定我們在面對威脅時,要動員能量準備戰鬥或逃跑,還是會無助地凍結不動,或在難以招架的情況下崩潰。

但是不論是選擇上述哪一種反應,當我們處於求生模式時,反射反應都會讓我們很難,甚至根本不可能開放地接納別人傳遞的訊息。

所以第七感的發展過程當中,包括了在並無實際需要的時候減少反射反應。這點我們後續再詳細討論。

腦幹也在所謂的「動機系統」中,擔當很重要的角色。

所謂動機系統負責幫助我們滿足我們對食物、庇護、繁衍跟安全的需求。

當我們覺得有種深刻的「驅力」(drive),驅使我們做出某些行為時,很可能就是你的腦幹在跟它上一層的邊緣區域共同合作,促使你做出行動。

 

 

 

/tmp/phpFcwUHH  

 

邊緣區域

邊緣區域位於腦部深處,大約就在手部模型中,大拇指所在的地方。這個部位是在大約兩億年前,小型哺乳動物開始出現時演化出來的。

這個「古老的哺乳動物腦」會跟腦幹及軀幹密切合作,除了創造我們的基本生存驅力以外,還負責製造我們的情緒。

 

這些感受狀態會伴隨著意義感,是因為邊緣區域會評估我們當下的處境。

邊緣區域提出的最基本問題是「這是好?還是不好?」

讓我們從而趨吉避凶。邊緣區域以這種方式製造出「情緒」(emotions),來「激發動作」(evoke motion),驅使我們根據自己對當下發生的事所賦予的意義,而做出反應。

邊緣區域對於我們如何建立人際關係以及在情感上互相依附,也扮演關鍵角色。

如果你曾經養過魚、青蛙或蜥蜴,你就會知道非哺乳類動物不會對你產生依附對彼此也不會。

相反的,老鼠、貓以及狗,則擁有哺乳動物的邊緣區域,因此牠們跟我們一樣,都會產生依附。

基於哺乳動物共有的遺傳特性,我們天生就設定好要跟別人產生連結。

 

邊緣區域還會經由下視丘,這個內分泌激素控制中心,發揮重要的調節功能。

下視丘

會經由腦下垂體傳送跟接收全身各處的內分泌激素,尤其會影響我們的性器官、甲狀腺以及腎上腺。

 

舉例來說,當我們受到壓力時,身體會分泌一種激素,刺激腎上腺釋放出可體松,讓我們的新陳代謝進入高度警戒,動員身體的能量以因應挑戰。

這種反應很有利於面對短期壓力,但是長期下來卻可能變成問題。

如果我們面對一個難以承受的情境,又無法適當處理,可體松的濃度就會長期過高。

重大創傷經驗尤其容易使邊緣區域的反射反應過度敏感,即使只是微小的壓力,也可能導致可體松急速升高,讓受過創傷的人連日常生活都倍感困難

。高濃度可體松也有害成長中的大腦,並干擾神經組織的功能。

要重新平衡情緒,降低長期壓力的危害,就務必要設法安撫反射反應太強烈的邊緣區域。

我們將會在後面章節談到,第七感能幫助我們運用位於大腦較高區域的皮質層的控制,來平衡邊緣區域的過度反應。

 

邊緣區域也能幫助我們創造不同形式的記憶——記憶事實、特定經驗,以及用情緒賦予這些經驗以色彩和質地。

研究者針對兩邊的下視丘與腦下垂體旁,兩叢特定的神經元:

杏仁核跟海馬迴,做了這方面功能的深入研究。

杏仁形狀的杏仁核被認為在恐懼反應中格外重要(雖然有些作者將所有情緒都歸因於杏仁核,但是新近的研究顯示我們整體的感受事實上是來自更廣泛的各部位,邊緣區域、腦幹以及軀幹,並且與我們的皮質層功能也有關)。

杏仁核可以引發立即的求生反應。

有一次,我跟我兒子在內華達山脈健行,但突如其來的恐懼讓我停下腳步,對我兒子大吼:「停下來!

」我在大吼之後才明白自己為什麼這麼做我隨時都處於警覺狀態的杏仁核察覺了我們眼前小徑上,一個捲起的東西的影像,即使我的意識層面還沒有發現。還好我兒子確實停下了腳步(他那時還不到叛逆的青春期),而避開了跟我們在同一條路上,已經準備發動攻擊的一條年輕響尾蛇。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情緒的創造可以不動用到意識層面,我們也可能不自覺地利用情緒。

這可能救我們一命,也可能讓我們做出後悔莫及的事。

要能意識到自己體內的感受——能夠有意識地注意並瞭解這些感受——我們就必須將這些皮質層下方創造出的情緒狀態,連結到我們的皮質。

 

最後我們來到海馬迴,這個海馬形狀的神經群集。

它就像一個「拼圖大師」,負責將大腦中分隔的各個區域連結起來——從感知區域,到儲存事實的記憶庫,到語言中心。

這種神經啟動模式的整合,會將我們當下每一刻的經驗轉變成記憶。

我可以告訴你響尾蛇的故事,是因為我的海馬迴將那段經驗的各個層面——我身體裡的感覺、情緒、思緒、事實、反思——連結成了過去某段經驗的集合。

海馬迴會在我們生命的最初幾年慢慢發展,並且在我們一生中持續長出新的連結,甚至是新的神經元。

隨著我們逐漸成熟,海馬迴則會將這些基本的情緒與感知記憶,融入事實與自傳性色彩的記憶中,而讓我們有回顧過去的能力,例如讓我能告訴你這麼久以前在內華達山脈遇到蛇的故事。

然而,人類這種獨一無二的說故事的能力,也必須仰賴腦部最高層的部位,皮質層的發展。

 

皮質

大腦的最外層,或所謂的「樹皮」,就是皮質層。

大腦皮質有時候被稱為「新哺乳動物腦」或「新皮質」,因為它是隨著靈長類——尤其是人類——出現後才開始大幅演化。

 

大腦皮質創造更加複雜的啟動模式,代表了全新的三次元世界,超越了皮質下方的下層區域所調節的生理功能與求生反應。

就人類而言,皮質中較複雜的前方部位讓我們可以形成想法跟觀念,也讓我們能發展出第七感地圖來洞悉內在的世界。

皮質的前方部位事實上還會形成一些神經啟動模式,顯示它自己本身的神經表徵。

換句話說,它讓我們可以思考自己的思考。

好消息是,這讓人類有新的思考能能夠想像、重組事實與經驗,以及創造等。但壞處是,這些新能力有時候會讓我們想太多。

就我們目前所知,沒有其他任何物種會在腦中描繪自己的神經表徵——或許這也是我們說自己太「神經質」的一個原因。

大腦皮質會摺疊成迴旋環繞的山丘與深谷,

而大腦科學家將此劃分成幾個他們稱為「額葉」的區域。

在你的手部模型上,後方皮質層是從你的第二指關節(從指尖開始算)到手背,包含了枕葉、頂葉,以及顳葉。

後方皮質層是我們生理經驗的地圖繪製大師,經由五官知覺產生我們對外在世界的感知,並經由碰觸與動作感知,追蹤我們身體的位置與移動。如果你曾經學習使用某種工具,不論是槌子、棒球棒,甚至是車子,你可能都還記得你一開始的笨拙感覺消失的神奇時刻。

那是因為後方皮質層驚人的適應性感知功能將那個工具嵌進你的身體地圖裡,就神經而言,老練地使用工具就像是你身體的延伸。

所以我們才可能在高速公路上高速行駛,或把車子停進窄小的空間,或精確地使用手術刀,或達到○點三的打擊率。

請再看一次你的手部模型,

前方皮質或額葉,則是從你的指尖延伸到第二指關節。

這個區域是在靈長類的歷史中演化出來的,也只有在人類身上發展得最完全。

當我們從大腦後方部位來到前方時,首先會遇到一條「運動帶」,

負責控制我們的隨意肌。

不同的神經群會分別控制我們的雙腿、雙臂、雙手、手指跟臉部肌肉。

 

這些神經群會延伸到脊髓,並左右交叉,因此我們要使用右邊肌肉時,啟動左邊的運動區域(同樣的交叉情況也適用於我們的觸覺。

觸覺的形成是位於大腦較後方,頂葉中一個稱為「身體感覺帶」的地方)。

 

我們再回到前方區域,稍微往前移,則可以找到一個稱為「前運動帶」的區域,這部位讓我們可以在運動前事先規劃。

你可以看到這部分的額葉仍與物理世界緊密關連,協助我們與外在環境互動。

 /tmp/phphYZ59z

前額葉皮質

我們接著來到大腦更上方、更前面,而終於來到你的掌中大腦模型上,從你的第一指關節到你的指尖的區域。

這裡,就在額頭的下方,就是前額葉皮質,而唯有在人類身上才達到這種高度演化。

我們現在已經超越了神經系統對物理世界與身體運動的關切,進入神經所建構出的另一個領域。

我們超越了腦幹所關切的生理與求生功能,超越邊緣區域掌管的評估與情緒功能,甚至超越後方皮質的感知歷程以及額葉後方部位所掌管的運動功能,我們來到大腦處理更抽象、更象徵性的資訊流的位置,這個部位也使我們與其他物種截然不同。

在這個前額葉區域,我們會創造出時間、自我概念,與道德判斷等這類抽象觀念的表徵。

同樣的,我們也是在這裡描繪出我們的第七感地圖。

 

請再看一次你的掌中大腦模型。

靠近外側的兩根手指代表側邊前額葉皮質,負責幫助注意力有意識地集中

當你把某件事「放在心上」時,你就是在把這個區域的活動,連結到腦部其他區域的活動,例如來自枕葉持續地輸入視覺感知等(即使我們是在產生過往記憶中的影像,啟動的也是枕葉中相似的部位)。

當我的杏仁核感知到那條響尾蛇,而我的意識層面並沒有察覺時,這個感知上的「捷徑」很可能是在我的側邊前額葉並未參與的情況下發生。

要等到稍晚,我大吼要我兒子站住,並感覺到自己心臟狂跳之後,我的側邊前額葉區域才開始參與,讓我意識到我剛剛是被一條蛇嚇到了。

 

現在讓我們聚焦在中指與無名指的指甲。

這裡就是芭芭拉車禍時嚴重受創的中央前額葉部位

就如我這章節開頭所描述的,

這個部位有很重要的調節功能,

包括監督腦幹活動而影響生理歷程、

讓我們具有在行動前先思考的能力、

讓我們擁有洞察力與同理心,以及能夠進行道德判斷等。

 

為什麼執行這些攸關健康人生的重要功能時,中央前額葉區域會扮演這麼關鍵的角色?

如果你張開手指,然後再闔上,你就能瞭解這個區域在結構上的獨特性:它連結了一切。

請注意看,你的中央兩根手指指尖就蓋在邊緣區域的大拇指上,也會碰到代表腦幹的掌心,並且直接連結到代表皮質層的手指。

所以中央前額葉事實上距離皮質層、邊緣區域,以及腦幹的神經元,只有一個神經突觸的距離。

之後我還會討論到,它甚至還有一些功能性的通道,連結到他人大腦中的社交世界。

 

中央前額葉區域會連結以下這些分隔遙遠且功能分化的神經區域:頭顱中的皮質層、邊緣區域、腦幹,以及分布在軀幹各處的神經系統。

此外,它還會將所有這些區域的訊號,與我們在社交世界中傳送及接收到的訊號相連結。

前額葉皮質的功能就是幫助協調與平衡各個區域的神經啟動模式,因此它是高度整合的。

在接下來的章節,我們將探討整合中斷時會發生什麼事。請張開你的手指,以便想像當我們怒氣沖天時,會如何導向與他人互動的「下下之策」。

《第七感》:如何運用「記憶拼圖大師」海馬迴來治療創傷?

 https://ylnova.pixnet.net/blog/post/574912344

本文摘錄自《第七感:啟動認知自我與感知他人的幸福連結》,時報出版

 

arrow
arrow

    彩光活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