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臟腑別通理論,不能不懂!

楊維傑;臟腑別通論

什麼是臟腑別通?

臟腑別通之理論源於

明代李梃之《醫學入門·臟腑相通篇》:

心與膽相通

肝與大腸相通

脾與小腸相通

肺與膀胱相通

腎與三焦相通

腎與命門相通

臟腑通治應系從六經之開闔樞變化而來,

《素問·陰陽離合論》及《靈樞·根結篇》,

試以

太陽為開,太陰為開

少陽為樞,少陰為樞

陽明為闔,厥陰為闔,同氣相求,以臟腑經絡配合。

這樣就構成了肺與膀胱通,脾與小腸通,心與膽通,腎與三焦通,

除五臟別通外,包絡也應與胃通,從而確立了六臟六腑全能相通的六臟別通,即臟腑別通,透過臟腑別通的臟腑關係,用於內科及雜病均甚有效
一、肺與膀胱通

膀胱的不利與不約,在於肺的調控,肺氣宣肅機能障礙,調控失利,膀胱蓄泄功能隨之紊亂,肺對膀胱的調控,是通過氣的作用而完成的,所謂氣化則能出矣。金匱.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

有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遺尿,小便數,

所以然者,以上虛不能制下故也,

此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乾薑湯以溫之的條文,

這是肺虛不能制約膀胱的小便遺溺不禁證。

臨床有肺氣不利,水停迫肺、肺氣上逆之喘症,常以清利膀胱的方法止喘。

 

膀胱氣化失常,可以透過治肺來調節

關於這個知識,和大家分享 

「彩光養生」對於從肺經療癒膀胱問題的經驗分享

有一位糕餅業服務人員,工作太忙沒時間上廁所,

要忍著尿,憋完尿,再去上廁所

常常憋尿,憋到膀胱的括約肌失調,每次上廁所,就變細水長流、點點滴滴,小便一點一點地慢慢滴,無法暢快尿尿

擔心漏尿,身上有尿味,每天都要使用護墊,

為了這個問題,困擾很久,

後來,彩光養生應用心靈平衡線,從肺經調氣,放鬆交感神經

大約三個月之後,困擾3年的頻尿問題,獲得解決

古人的智慧,應用「彩光能量」輕鬆解決膀胱困擾,

奇妙的「彩光能量」,生活的好幫手!

神門.JPG

例如常用的提壺揭蓋法就如吳鞠通說的:

啟上閘,化肺氣,宣上即利下。「」

朱丹溪也說:肺為上焦,膀胱為下焦,上焦閉則下焦塞。

針肺經「列缺」可治尿頻及多尿,

針脾經之「陰陵泉」可利尿也可治尿頻、

針肺經「魚際穴」可治膀胱經所行之背痛,

針背部輸穴能治氣喘,也都是肺脾(太陰)與膀胱(太陽)通的應用。

董氏奇穴用位在肺經的「重子」、「重仙」治療膀胱經部位的背痛。

二、脾與小腸通

脾主運化,統括小腸的受化功能,

小腸賴脾腎陽氣的溫煦方能化物,

小腸的分清泌濁又為脾臟化生氣血升清降濁,創造物質條件。

脾主升喜燥惡濕,濕邪易傷脾陽;

小腸主降喜暖惡寒,寒邪易傷小腸陽氣。

脾與小腸相互協同,關係緊密。

從內經相沿迄今,小腸病與脾胃病並未嚴格區分,

如素問.臟氣法時論說:脾病者,虛則腹滿腸鳴,食不化。

《傷寒論》說:太陰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

這些雖在說脾病,也可看作小腸受盛異常的病變。

因此小腸病常兩者共治。

小腸有寒則溫中袪寒,

小腸有熱則清腸瀉脾;

小腸吸收不良腸鳴泄瀉,則健脾助運並加分清利濕之品,此即利小便而實大便,治脾亦即治小腸。

臨床見腹部隱痛喜溫喜按,便溏清稀,胃納不佳,

此常見於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小腸吸收不佳之病患,辨證屬脾胃陽虛,

吳鞠通認為糞後便血,責之小腸寒濕,不與糞前為大腸濕熱同科。

病因責在小腸,但以黃土湯溫脾攝血,其實即是脾與小腸通治之例。
針灸常以小腸經之「腕骨穴」減肥。

濕熱黃疸在古書中最常用「腕骨穴」,

腕骨穴」為小腸經原穴,能解脾濕。

董氏奇穴「肝門穴」也在小腸經上,能治療肝炎。

古今對肝炎的認識無不認為在於袪濕

急性肝炎之陽黃,主在陽明,

慢性肝炎之陰黃,主在太陰,

治療重點均在除濕,小腸為分水之官,能調整大小便,去濕作用極強。

此外,以脾經之「陰陵泉」治療五十肩,療效顯著,也都是脾與小腸通的用例。

三、心與膽通

《素問·靈蘭秘典論》說: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

膽與情志有闕,在人體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的領域中,起著相當之作用。

心主血脈,膽助消化,心主君火,

膽主相火,膽之排泌精汁,主三焦升降與痰濕的形成密切相關,

其功能失常,常可導致血脂升高及心血管病如冠心病、心絞痛、心肌硬塞、心律失常等,

現代醫學研究指出冠心病、心絞痛之形成與高脂血症有關,

而膽囊炎,膽石症、膽道梗阻等病均可使血脂升高。

心病從膽論治,以小柴胡湯、溫膽湯治療冠心病、心絞痛、心律失常的報導很多,

目前以膽心同治治療心臟病或膽病,其療效似較單純治膽或治心要高效的多。

針刺膽經之「風市」治失眠、心臟病及膽囊炎,效果甚好。

針心經「神門」治膽虛心怯也很有效,

此外奇穴「眼黃穴」在心經上而能治眼黃,這些都是心與膽通的治例。

四、腎與三焦通

《靈樞·本髒》說:腎合三焦、膀胱。

三焦有兩個系統,一個是以肺、脾、腎為中心的三焦氣化系統:

上焦氣化,主司津液精微的布敷,主要在肺;

中焦氣化,主司營衛精血的生化,主要在脾;

下焦氣化,開竅於二陰,司決瀆排糟粕,主要在腎,腎又為三焦氣化的本源。

三焦另一個系統是以心、肝、腎為中心的三焦相火系統、

心為君火在上焦,

肝有相火在中焦,

腎與命門為相火在下焦。

腎以一臟水火相兼,兩個系統皆本於腎,腎又是陰陽水火之臟,水火兩個系統在疾病過程中可相互轉化,但多出現在疾病後期,

這是因為兩個系統都根源於腎,久病入腎,

腎臟兼水火陰陽,為身體之總樞所致。

臨床治療腎病要考慮三焦,治三焦要顧及到腎。

再來看看腎與三焦通,

三焦經的五輸穴「關沖」、「液門」、「中渚」,「陽池」、「支溝」、「天井」,都與水〈腎〉有關,

再者董師治腎炎常用「中白」、「下白」,治浮腫也用「中白」、「下白」。

此外,三焦經的「中渚」治腰痛很有效,「還巢」治不孕,這個穴位在三焦經上,也是透過臟腑別通補腎而發揮作用的。


五、肝與大腸通

肝主疏泄,有協調二便的作用,而大腸傳導亦全賴肝氣疏泄,

吳鞠通在脅痛、中燥、單腹脹等醫案中,都提到肝協調二便的作用,

前陰為肝經所循行之部位屬肝,主治自無疑議,而疏大便則合於肝與大腸相通之意。

蓋前陰病多屬濕熱屬肝經也

針治大腸經之「曲池穴」能降血壓治肝陽上亢之證,及治療各類頭暈皆甚有效,

奇穴「靈骨」在大腸經治頭暈也很有效。

木穴」在大腸經上,但能治肝經之疝痛,

其它大、小、外、「浮間」皆在大腸經上,都能治疝痛。

針肝經之「太沖穴」能治腹中痛瀉,這都是肝與大腸通的應用。

六、心包與胃通

臨床常見老年人因飽餐胃氣上沖,而致心肌梗塞發作的病人不在少數。

由於冠心病、心絞痛病人,有的上消化道症狀也很突出,

同時治胸痹方也可通用於治胃痛,所以稱為心胃同治。

陽明胃與心包絡通,陽明實熱上衝心包,擾亂神明出現心包的證狀,陽明得治,厥陰自安。

臨床上針刺心包經之「內關穴」治胃痛(因胃經循行所過)及膝痛甚效。

胃經之「足三里穴」治心臟病胸悶亦甚效。

「通關」、「通山」、「通天」等穴治療心臟病,

這些穴的位置都在胃經上,這都是包絡與胃通的用例。

結語

在開闔樞樞學說啟示下,解說五臟別通之臟腑通治原理,補足了心包與胃通的六臟別通治療原則,從而使臟腑通治的內容更為完備。

並用之於治療一般雜病,療效顯著。

尤其是用於針灸治療效果更為突出,蓋目前一般針灸之經絡療法悉以同名經,

如手陽明治足陽明,手太陽治足太陽等,

或表里經,如手陽明與手太陽表里等為主。

同明經取穴,一手一足,一上一下。

如手陽明治足陽明,手太陽治足太陽重點在疏導。

表里經取穴,一臟一腑,一陰一陽。

如手陽明治足陽明,手太陽治足太陽重點在平衡。

但臟腑別通則,一臟一腑,一手一足,一陰一陽。

即以肺與膀胱通而言,肺為手之陰經,膀胱為足之陽經,有高度的疏導及平衡作用,效果當然突出。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彩光活力 的頭像
    彩光活力

    彩光活力部落格 彩光活力

    彩光活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