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彩光活力
我的孩子是不是感染"腸病毒"?
做父母親的看到孩子的手長滿了一顆顆紅色的痘疹,滿嘴破洞,嘴巴一碰到奶瓶就痛,將奶瓶扔得遠遠的,肚子餓又無法喝奶,又不會表達,只好大聲哭叫,父母親看得心裏好疼,不知該如何是好?孩子全身的免疫系統和病毒大作戰,吃下去的食物,身體沒有多餘的能量消化,
補充冰冷的"退火的果汁,鼓勵孩子多喝水,預防脫水及早退燒
[彩光養生]
穴位 : 合谷穴
面口合谷收』-古代的中醫常用的穴位之一
即是說凡是頭部、面部的疾病,像 頭痛、 牙齦腫痛、扁桃體炎、咽喉腫痛,以及其他五官科疾病,如青春痘、黃褐斑 、痤瘡 、酒糟鼻 、皮膚過敏 等
給予退火的[綠色光],身體的火氣旺時,"火氣大","上火了"
[綠色光]是打火英雄,將多餘的"火"冷卻下來,幫助身體能量回歸平衡~
"手足口病"是腸道病毒引起的常見傳染病之一
多發生於5歲以下的嬰幼兒,可引起發熱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潰瘍,個別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腦炎等致命性併發症。
可引發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有20多種,柯薩奇病毒是最常見的一種。
傳染源
人是本病的傳染源,患者、隱性感染者和無症狀帶毒者為該病流行的主要傳染源。
流行期間,患者是主要傳染源。
在急性期,病人糞便排毒3—5周,咽部排毒1—2周。
健康帶毒者和輕型散發病例是流行間歇和流行期的主要傳染源。
傳播途徑
主要是通過人群間的密切接觸進行傳播的。
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過空氣飛沫傳播。
唾液、皰疹液、糞便污染的手、毛巾、手絹、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內衣等,通過日常接觸傳播,亦可經口傳播。
與患者同一室最易感染。
接觸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也可經口感染,並常造成流行。
門診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嚴也可造成傳播。
易感人群 人對CoxAl6及EV71型腸道病毒普遍易感,受感後可獲得免疫力,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為學齡前兒童,尤以≤3歲年齡組發病率最高,4歲以內占發病數85%—9 5%。
流行方式
本病常呈暴發流行後散在發生,該病流行期間,幼稚園和托兒所易發生集體感染。家庭也有此類發病集聚現象。醫院門診的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嚴格,也可造成傳播。此病傳染性強,傳播途徑複雜,流行強度大,傳播快,在短時間內即可造成大流行。
手足口病是一種腸道病毒病,具有腸道病毒感染的共同特徵。
從最常見的無症狀或僅有輕度不適,至嚴重的併發症甚至死亡均可發生。
潛伏期一般2—7天,沒有明顯的前驅症狀:多數病人突然起病。
約半數病人于發病前1—2天或發病的同時有發熱,多在38℃左右。
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個部位(四部曲);
因為疹子不像蚊蟲咬、不像藥物疹、不像口唇牙齦皰疹、不像水痘所以又稱四不像;
而臨床上更有不痛、不癢、不結痂、不結疤的四不特徵。
部分患者初期有輕度上感症狀,如咳嗽、流涕、噁心、嘔吐……等等。
由於口腔潰瘍疼痛,患兒流涎拒食。
口腔粘膜疹出現比較早,起初為粟米樣斑丘疹或水皰,周圍有紅暈,
主要位於舌及兩頰部,唇齒側也常發生。
手、足等遠端部位出現或平或凸的班丘疹或皰疹,皮疹不癢,斑丘疹在5d左右由紅變暗,然後消退;
皰疹呈圓形或橢圓形扁平凸起,內有混濁液體,長徑與皮紋走向一致,如黃豆大小不等,一般無疼痛及癢感,癒合後不留痕跡。
手、足、口病損在同一患者不一定全部出現。
合併症
手足口病表現在皮膚和口腔上,但病毒會侵犯心、腦、腎等重要器官。
本病流行時要加強對患者的臨床監測,如出現高熱、白細胞不明原因增高而查不出其他感染灶時,就要警惕暴發性心肌炎的發生。
近年發現EV71較CoxAl6所致手足口病有更多機會發生無菌性腦膜炎,其症狀呈現為發燒、頭痛、頸部僵硬、嘔吐、易煩燥、睡眠不安穩等;
身體偶而可發現非特異性紅丘疹,甚至點狀出血點。
合併有中樞神經系統症狀的人,以2歲以內患兒多見。
http://cht.a-hospital.com/w/%E6%89%8B%E8%B6%B3%E5%8F%A3%E7%97%85#.Uq0hv3AYWN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