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關於血液檢查



紅血球數正常就不貧血嗎?



每個人都有過驗血的經驗,通常是從人體抽取一定數量的鮮血,裝入一個小試
管,將這些血液送到檢驗室進行各種化驗。


 


最常做的就是計算血液中的紅血球、白血球和血小板的數量。


如果紅血球太少,醫生就判定你貧血;


白血球太多,就判定你大概在發炎,


再多些就判定你是白血病。




表面上看起來這很正規,這種檢查也沿襲多年,好像都沒有問題。


可是,仔細想想問題可還不小。


 


 


就拿貧血的判定來說,當紅血球的數量不夠時,醫生就判定你貧血,如果少到危害生命時,就會用輸血的方法來進行急救。


 


所謂貧血就是說你的總血量太少,可是從幾西西血液的測量就能得出一個人的總血量不足,這種測量真的可靠嗎?

這種測量方法,是在一定容積的血液中測量出其中各種成份的比例,用化學的名
詞來說,就是各種成份在血液中的濃度。


這是一種定性的測量,可是卻得出一個總量的結果,記得在初中學過的化學課程裡,這是非常不合邏輯的。


 


 


這種測量方法,就好比在統計一個廣場中的人數時,找出其中的一百個人,計算出其中有六十個男人和四十個女人,從這個結果居然可以得出廣場中有一萬人的結論一樣荒謬。


 





總血量是這些濃度和血液總體積的乘積,如果直接用濃度來代表總血量,那麼就是假設血液的總體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常數

 


也就是說這種測量的方法係建立在
假設人體的血液總體積是固定不變的基礎上。


可是從任何醫學文獻中並沒有可以證明人體的血液總體積是一個固定常數的證據。


 


一向講究證據的西方醫學,有時候並不是那麼堅持自己的原則,在這件事上就忘了該講究的證據。


 


相反的,人體的血管和所有的臟器的體積都是由很大變化彈性的物質所構成,從常識判斷,人體的血液總體積應該是一個經常變化的數字。

血液中有很大一部份是血清,血清中最主要的成分是水,因此,當驗出紅血球數太低時,也可以解釋為血清太多。


 


 


紅血球數太高時,很可能這個人的血清太少,
也就是身體的水太少、人太乾了,


這些檢驗數據並不能用來判斷他的血液總量是多了,還是少了。





這種檢查在普通人身上並沒有太大的影響,反正又不會危害生命。

 


 


可是在急診室裡,這種檢查卻經常決定了患者的生和死。因為,這個指標是用來決定患者是不是需要輸血的重要數據。


 


很可能許多患者只是因為身體的水份吸收能力太差,結果造成血清很少,即使血液總量很低,可是驗血時的紅血球數量仍很高,得不到應有的輸血急救,因而失去了生命。





驗血是各種檢查中最基本的手段,如果這個部份有這麼大的謬誤,其他的檢查又怎麼靠得住呢? 

 


血液中的廢物多了,


是自體的臟器機能轉好還是轉壞呢?


 


在我們的生活中,淨水是從自來水管中來的,廢水是從水溝裡走的,分得清清楚楚,人們對於進來的淨水都非常注意,用各種方法來改善其品質,對於廢水則任其流逝。





人體的血液循環系統和我們的生活用水系統最大的差異就在於循環兩個字,
所有的血液都周而復始的反復使用,也就是說人體排出的污染血液和進來的乾淨血液來源是混在一起的。

 


 


人體動脈出來的血液是經過清理後的乾淨血液,靜脈則是用過的污染血液。用過的血液必需經過肝臟、腎臟的排毒和清洗,再經肺部將二氧化碳等廢氣排出,就成為乾淨的血液。





當人體的血液出現了廢物增多的情形時,往往有兩種可能,一種是人體臟器機能減退,排毒能力不足,留下來的廢物就增加了;

 


 


另一種可能是人體臟器的機能提高,使得臟器從身體內部清理出來的廢物也跟著增加,就像家裡大掃除時,垃圾量會大增一樣。





這也有點像家中的水系統,當水管有水垢時,由於大部份水垢穩定的附著在管壁上,只有很少部份在水中流動,因此流出來的水仍然非常乾淨,

 


但是當清理水管時,將管壁上的水垢打下來,這時水就非常混濁了。





人體也有類似的情形,當人體長年勞碌時,體力不斷下降,臟器機能也不斷減
退,這時有許多人體應排出去的廢物沒有能力排出,多數會在體內各處堆積,只有少部份在血液中流動,這時驗血的結果多數還算正常。

 


 


當有機會休息時,人體血氣能力增加,臟器的機能跟著上升,這時會將這些堆積的廢物清理出來,經由血液進入肝或腎排出體外。在這個時候,這些廢物必定在血液中輸送,驗血時就會出現不正常的數據,也就是現代醫學所謂生病跡象的證據。


 





因此,當體檢數據出現問題時,可以確定這個人的身體狀況是不好,但是卻不能認定他的身體是在往壞的方向或好的方向發展。

 


 


也就是說,這種問題的出現,可能是壞事,也可能是好事,不能就以這些檢驗數據做為最終的判斷。


 




從這兩個驗血的問題,可以得到一個簡單的結論:
今日各種慢性病之所以無法根治,依據這些有問題的檢查方法得出的數據,所擬定的治療手段,是其最根本的原因之一。

 





現代醫學中慢性病的治療目標


 


是追求將患者的所有檢驗指標都恢復到正常的範圍裡,


這些治療手段對於臟器機能上升導致各項檢驗指標出現問題的患者而言,


很可能就中斷了身體好轉的趨勢,


 


阻止了臟器機能的上升,反而造成身體更直接、更具體的傷害。

人體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生化機體,所謂生化的另一層意義,就是人體是一個
有生命的化學工廠,會隨時因應內外在的各種因素自動調整其工作程序。


 


因此,




解讀測量出來的數據,不但必須了解人體機能狀態的好壞,更需要了解人體當時正在進行那些應變措施,人體處於不同的應變措施狀態時,其檢查的數據應當有不同範圍的參考值。



早期人類科技能力不足時所訂定下來的檢查方法,有必要重新全盤檢討,否則現代醫學恐怕永遠無法走出目前的困境。




第一篇、人體的系統
第一章、人體的系統



中醫和西醫對人體系統的描述有很大的差異,西醫將人體分為各個器官,並將一些相關的器官組成系統,例如循環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運動系統、內分泌系統、生殖系統、免疫系統等七大系統。

 


在各個系統之間並沒有太大的相關


性,各個臟器之間也沒有太多的連繫,好像每個臟器或系統都是獨立的。



中醫就完全不同了,大分類只有五臟六腑,每一個臟腑都有一條相關的經絡。除了五臟六腑對應的十一條經絡之外,另外還有心包經、任脈和督脈三條經絡,一共是十四條主要的經絡。

 


各個經絡還有分支,稱之為經別,幾乎遍及全身。每條經絡上有穴位,針灸治療時,主要是刺激經絡上的穴位。

除了個別臟腑和其相應經絡之間存在著緊密的關係之外,各個臟腑之間也存在著非常密切的相生相剋關係,中醫將之歸納出五行理論。五行理論不但說明了臟腑之間的關係,同時也將各個臟腑和氣候變化之間的關係解釋得非常透徹合理。





比較中、西醫對人體系統的描述,可以看出,中醫是累積了數千年人類經驗所形成的智慧,有比較合理而且慎密的邏輯和結構,也因此能夠延用數千年。




中醫的觀點中,人體是一體的,五臟六腑之間互相有非常緊密的關係,而且是平衡的。

 


同時除了解剖學所提到的硬體之外,中醫更有許多概念性或功能性的系
統,例如能量系統、資源管理系統等。


 


這些系統在過去科技能力不足,沒有儀器量測的年代,由於缺乏數字概念,醫書中只能用各種各樣的文字來描述這些系統。如能量系統就用陰、陽、虛、實、血氣和火來描述;


 


資源管理系統則用相生相剋、平衡及其他的方式來描述。由於這些描述和現代科學精確的數據化用語有很大的差異,使得整個中醫看起來很像難以理解的玄學。

從現代工程學看來,以人體這樣一個獨立運行的系統而言,現代醫學中的人體系統有很多缺陷,少了許多東西


 


例如能量系統是所有獨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部份。


 


就像個人電腦中的電源供給系統,汽車上的油路系統和電路系統都是系統中
的能量系統,是非常重要的部份,唯獨在醫學所描述的人體系統中就沒有這個部份。

在中醫的系統中,最重要的一個部份是人體的經絡系統,


 


但是這個部份多年來在解剖學上一直都不能被證實,


 


直到1998年中國大陸的一個科研小組經過八年的努力,總算在解剖中找到經絡確實存在的證據,發現整個經絡系統中最重要的物質
是一種生物液晶的材質同時對某些特定波長的遠紅外線具有近似光纖維的物理特性,


 


這些新的發現配合二十世紀末全球電腦網路的發展,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人
體是否也是由一個網路系統所構成的世界?這些經絡物質和電子通信網路中的物質特性如此接近,更增添了這種可能性。





從生物的進化過程中,早期的低等動物並沒有大腦,經絡系統是這些動物體內主要調節各個臟器的機構。

 


以現代計算機術語來說,


 


這些經絡系統本身就具備有電腦的功能,而且一個機體很可能不只一個電腦,也就是說動物的機體很可能不是




只有單一的腦子,而是由很多個不同功能的腦子構成的一個網路系統組成的。

 


這個觀點和現代醫學認為大腦是人體諸多機能的主宰有很大差別。

在我們的經驗中,人體是具有很高智慧的機體,並且有許多不同的能力,利用我的工程和管理的背景以及對古老中國傳統醫學的理解,仿照計算機的結構,畫出另一種人體的結構方塊圖。





這個方塊圖將人體分為六個功能方塊和四個網路系統,分別詳述於後。利用這種人體結構的思考邏輯,可以對多數慢性病理論重新進行界定,發展出新的病理邏
輯。

 


再依據這個新的病理邏輯,擬定完全不一樣的治療方案,有機會對慢性病的
治療開創出一條新的途徑。


 


 


出自人體使用手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彩光活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