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彩光活力

什麼是經絡?                      

我們小的時候讀瞎子摸象的故事,瞎子沒有見過大象,用手觸摸,摸到象腿的說大象像柱子,摸到身體的說大象像牆,摸到耳朵的說大象像扇子……,然而大象不是柱子、牆、扇子,大象只是大象。

具體如大象都很難摸出牠是什麼樣子了,更何況「經絡」這個有點抽象的名詞。

「經絡」到底是什麼呢?

故事告訴我們用摸的,用「觸覺」來認識大象,我們又要用什麼方法來認識經絡呢?

談經絡之前得先提「針刺」(acupuncture)過程中「得氣」的現象及「針感」。

【所謂得氣】

是施針者手上有如魚吞鉤的感覺,感到針被肌肉吸附緊沉;

【所謂針感】

是受針者針刺之後,在進針的部位有溫、熱、冷、涼、麻木、腫脹、刺痛的感覺,受針者感到有氣似電流沿著某一徑路延伸、放射出去。

針刺技巧如燒火山、透天涼及身體的某些特定區域,都會影響針感的傳送。這個徑路也就是一般所理解的經絡(meridian、channel)。

中國古醫書《黃帝內經經脈篇》

描述經絡系統共分為14條,分別為肺經、大腸經、胃經、脾經、心經、小腸經、膀胱經、腎經、心包經、三焦經、肝經、膽經、任脈及督脈。

《黃帝內經素問》記載人體共有365個針刺穴點,這些穴點浮出體表,而經絡深藏在體內,並不是穴點的連線。

傳統的中醫理論認為經絡是氣血循行的路徑,經絡與內臟相連繫,供養內臟及組織,一般又把經絡描述為與內臟相連的,連接橫面的,連接縱面的,還有細小的孫絡脈及奇經。

古人可能是觀察針刺後人體有針感、氣感的現象,依氣感的傳送而具體描繪了人體經絡線圖(如附圖)。宋朝的王惟一把14條經脈線及穴位刻劃於人體模型上,並認為相關的病變會反應在相關的經脈線。
想研究、解剖經絡的很多,自古即有《黃帝內經靈樞》記載:

「十二經絡深藏於肌肉內,除了太陰脾經以外,肉眼不可見;經絡內氣血的循行可藉觸診而知。」

這段文字很清楚的告訴我們:用人體的眼睛——「視覺」,看不到經絡。

那麼如今醫學、科技有了長足的進步,有沒有什麼儀器方法可以「看」到、「摸」到經絡呢?到底經絡的本質是什麼?
1958年Szillard曾報導
皮膚病患者的皮疹由額部按膀胱經的循行路線排列到足趾部,在膀胱經針刺23次即痊癒。

1977年Schldt報導慢性中毒患者沿肺經循行路線出現骨化現象。

1981年Tiberiu等人用碳放射性追蹤劑想找出經絡與淋巴管的關係。

1983年中國學者研究後認為經絡系統可能與內分泌神經介質等體液有關。

1984年Bossy用放射性同位素做實驗,認為淋巴系統可能在經絡系統中佔有長足的份量。

1990年Lazorthes等人認為用放射線追蹤劑看不到經絡系統。

1991年Bensoussan研究四肢上的經絡與週邊神經的徑路,主張兩者有點關連,例如肺經與肌骨骼表皮神經、心包經與中段神經、心經與中間表皮神經等有關,但是都只有部份關連。

此外,有些穴點的作用與所在部位的神經皮節有關。

例如背部膀胱經上的某些穴點名稱,即為其作用的內臟而名之。

這些穴點也位於其相對應的神經皮節上,很難有氣感感傳,其作用也都不超出神經皮節所分佈的區域。

但任脈上的穴點就較易有氣感感傳,其穴點的作用也限於其所在的神經皮節,

例如--膻中,位於第4胸神經皮節,常用來治療呼吸系統疾病;

中脘在第8胸神經皮節,用來治療胃部不適;

關元在第12胸神經皮節區,用以治療泌尿系病症。

有些背部膀胱經及胸腹的穴位其功能,由其所在的神經皮節決定,但是某些穴點的功能卻與其所在的神經皮節無關,

例如肝俞,位於胸神經皮節,卻有治療眼疾的功用;

風門位於肩胛骨上部,而有治療鼻塞的作用。

又如少府穴(屬心經)及後谿穴(屬小腸經),

這兩個穴位同位於一個神經皮節區內,但其功能大不相同,可知神經皮節與經絡不能混為一談!又切除神經系統會影響針刺的功效,但神經系統與經絡系統絕不相同。

針感循經感傳的現象
1973年上海學者研究脊髓癆、重症肌無力、小兒麻痺後遺症、臂神經叢損傷、脊髓橫斷面損傷、肌萎縮性側索硬化、肌營養不良、脊髓空洞病等病人的針感及肌電圖讀值,發現肌營養不良的病人,肌肉沒有電學反應,但仍有針感,而脊髓空洞病人的針感強弱與痛覺及溫度的感覺有連帶關係,顯示由脊髓內誘發的針感與痛覺及司溫度感覺的感覺系統有關。

氣的感傳確實沿古書上描繪的經絡線傳出,但與神經傳導的方向相反。

例如,關元穴的氣感,可傳至生殖裂及會陰兩個穴點,分別通過了3個神經皮節區。

1979~1984年中國學者研究循經感傳線,發現四肢針刺得氣後,氣的循行徑路與古書描寫的經絡線吻合,頭部者則不吻合,而軀幹者稍有吻合。黑龍江、廣西的學者也獲類似的研究結果。

1984年間中國學者發現循經感傳不是只有中國人有,幾內亞人體內也有類似現象。

1984年山西學者研究針刺對心血管病人的影響,針刺內關穴,氣感可上達胸部,氣感一達到病位,可馬上緩解臨床上的病徵(例如痛、喘息)。

1984年中國學者研究針刺足三里穴對胃部的影響,

觀察X-光片,實驗顯示有氣感感傳的病人與沒有氣感感傳的病人,其胃部蠕動情況不同。

針刺足三里穴,若有氣感傳至腹部的人,胃部蠕動幅度大增,而沒有氣感傳至腹部的人,其胃蠕動頻率變小。

這些研究結果顯示,針刺對人體的生理反應,不是只藉中央神經系統完成。

1984年中國學者也發現依神經纖維粗細不等,神經傳導的速度每秒約0.5120公尺 ,而針刺氣感感傳的速度較慢,每秒只有10公分 。


1984年中國學者研究10位有循經感傳人士心包經的肌電圖,
發現經絡線處的肌電圖振幅大於非經絡處。

19841986年中國的研究也證實肌電圖讀值與循經感傳現象(propogated channel sensation)關係密切。

1984年北京學者利用遠紅外線儀,測量循經感傳與體表溫度的變化,發現確有循經感傳線的存在,肌電圖及遠紅外線是兩項用以測量循經感傳線的利器。

Caspani 1979年也報導用紅外線熱象圖法,可以描記完整的經絡分佈圖譜。 由肌電圖的數據,氣感傳出線所通過的神經皮節區不只一個,降溫及機械壓力都會影響感傳等特點,顯示氣感循經感傳的現象,只局限於表面的週邊神經,因為降溫或機械壓力並不會影響大腦皮層的活動。

另有一派人士卻主張循經感傳的現象雖可藉體表肌電圖測知,但卻是中樞神經系統激發而起,他們假設神經衝動由某個部位傳至脊髓,再由脊髓上傳至腦幹及大腦皮層,才產生氣感意識,證據是
截肢後的病人會有幻肢痛(phantom limb sensation),有些仍有幻覺的氣感。

1977年Shenberger報導利用歐姆定律,強調人死後針灸經絡仍存在。

又局部注射生理食鹽水、局部或脊髓注射普魯卡因、脊髓切除(spinal sections),都有阻斷循經感傳的現象。

病人腰部麻醉後,循經感傳,施針者手上如魚吞鉤的針感,還有肌電圖的變化都消失了。這些現象推知循經感傳與脊髓反射有關,或者由一藉脊髓來調節的系統控制。中國學者研究也發現阻斷痛覺及溫度感覺的通路,就沒有循經感傳的現象。

經絡與電學實驗


氣循經感傳的軌跡,可藉肌電圖及體表溫度的變化而描繪出來,此外也可測量電勢及導電度而知。

1950~1960年代,日本人及法國人用12伏特的直流電通到人體表面,發現穴點與附近組織相比,導電度較高,所有穴點連線即所謂的良導絡(Ryodoraku)。

1959年福建學者、1981年中國學者,亦用動物做實驗而測出類似的結果。這些實驗是由體外通少量的直流電到皮膚,再測量不同皮膚區域導電度及電勢。其後學者為防止與電極接觸的皮膚區域極化,利用橋迴(bridge circuity)或交流電偵測器來做實驗。

1974年Ghaznavi發現用200千赫(kHz)高頻率的電流,最適合偵測穴位點的存在與否。

1979年Fraden及Gelman也認為高頻率(100Hz以上)及弱電流的條件下,所測量的皮膚電阻較準確。

1979年Chen及Xie利用交流電橋迴,測量兩穴位點間的電阻,他們發現電阻的變化與五俞穴點、氣的流注(flux)相吻合。例如商陽穴電阻最高,而曲池穴最低,並宣稱該實驗可重複,失誤的機率只有4%,與測量電阻的電極重量(5克500克 )及操作時間的長短無關。

目前學者們同意所謂的穴點是皮膚上具高導電度(指電的通透性)的區域(與非穴點相比)。

1979年McCarrol及Rowley用複極電路(multielectrode grid)做實驗,認為非穴位區皮膚的低電勢,乃因測量穴位區皮膚時殘留電流所致,與Chen及Xie的實驗結果不一致。

1979年Becker等人測量交流電勢,而區分了古書上描繪記載的經絡線與非經絡線,並認為經絡系統可能是訊息傳輸系統(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system),與神經系統不同。


1979年Richmanis等人報導心經比對照部位交流阻抗較低,電容較高。

Heinrich Voll研究Jing well穴,1975及1987年的報告顯示,健康人的電勢(electrical impedance)是恆定的;1973及1976年也有學者報導手術前後電勢會有變化。

1984年Madill研究發現,病人的情緒、交感神經興奮的程度、皮膚濕度、皮膚的厚薄、迷走神經過敏(vagotonia),都會影響電勢值。

1996年台灣學者崔玖認為經絡是人體器官、電荷的傳導路徑。

1996年陳國鎮認為經絡是電的良導體且有優勢方向性。

聲、波與經絡

1977年萩原暉章用超聲波診斷攝影觀察腎俞、志室穴的橫斷反射波,發現穴位中央部位呈體液性反射波且有心臟樣的搏動。學者Honhihckhn認為穴位組織不像其周圍組織那樣緻密,因而局部的超聲波吸收系數有所不同。穴位部位組織的聲速與其周圍組織亦不同。但1984年中國學者研究聲波在經絡線及非經絡線傳導的速度,未果。


克里安照相術

克里安照相術(Kirlian photo-graphy)是在兩個不同電容的金屬片間通交流電,此交流電為高伏特低安培的無線電流,當這種弱電流通到樣本之後,因不同的樣本表面都有一層特定的氣膜(aura),置兩極間的底片可攝得該樣本的特殊生物相(bioplasmic pattern)。


1974~1975年間Kightlinger等學者宣稱,利用克里安照相術可區分穴點、經絡的存在,但其他學者認為證據薄弱。

1978年Luciani報導電壓25,000伏特,頻率100千赫微安的照相術觀察食指、小指,在指外側可觀察到發亮的線,很像中醫掛圖上的經絡線,但其他學者認為證據薄弱。

後記

針灸科主任  孫茂峰 醫師

一提經絡,腦中馬上浮現古書中人體的經絡實線虛線圖,但經絡可能只是個抽象的觀念——訊息傳遞系統,經絡與週邊神經、神經皮節及中央神經系統有關,但絕不相同。由所收集的文獻,歸納研究經絡的方法及工具,有肌電圖、遠紅外線、碳放射線追蹤、放射性同位素、電勢、導電度、聲波及克里安照相術。又研究經絡的材料有人、動物及高等植物。

 發表人 chienyao 於 2004/10/22 0:04:15

 

來自: http://mail.hhps.tp.edu.tw/xoops/newbb/viewtopic.php?forum=5&topic_id=3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彩光活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