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彩光活力

大腸經-經穴-陽谿穴-清熱、散風、補陽氣、心律不整

◎『經絡』:手陽明大腸經

◎『位置』:

 手背朝上,伸開拇食二指,蹺起拇指,在第一掌骨之後,兩肌腱之間陷凹處即是「陽谿穴」

 

 陽谿  

 ◎『穴名釋義』」此穴名為陽谿,是指陽氣像溪水般周流不止。是手陽明經的穴,經穴一般治療喘咳病症,在大腸經病中兼有喘咳、寒熱的病症。

凡大腸經所經過部位出現的各種病症,陽谿穴都可以治療

「陽谿穴」屬大腸經,陽為陽氣,溪為路徑,「陽谿穴」指大腸經陽氣在 此吸熱後上行至頭部。

「陽谿穴」最擅長通經活絡,讓陽氣在體內像溪水般流動不止,補陽氣,提精神。

又因陽氣由此上行於頭面部,它還是一個能改善“腦部和眼部”供血的要穴。

按摩「陽谿穴」能緩解頭痛,減輕眼睛酸澀、脹痛的症狀。

“經穴”為大腸經經氣行經之處(經者如水之行也),經主治喘咳寒熱,

「陽谿穴」五行屬火,五行火剋金。

大腸經經脈循行從手走頭的過程中,循頸、上頰、入下齒、交人中、上挾鼻孔,經氣瀰散於頭面、五官各部。

◎『區名』

 

1.清熱區:

清熱散風、安神,補陽氣,提精神,給大腦提供充足的血液大腸熱盛而導致的疾病,如頭痛、耳鳴耳聾、咽喉腫痛、牙痛、癲狂等。

 血壓反應區:

       長期高血壓,細小動脈反覆痙攣,血管壁營養障礙,通透性增強,血漿蛋白滲入並沉積和凝固於血管壁內,使全身細小動脈發生硬化。持續的高血壓可促使中等動脈和大動脈內膜有脂質沉積,故高血壓常併發動脈粥樣硬化,造成血管狹窄、血流不暢,

刺激陽谿穴,可以恢復血管壁的彈性,療癒"心律不整"。 

◎『主治』:

1.五官科系統疾病:

 頭痛,目赤腫痛,咽喉腫痛,鼻炎,耳聾,耳鳴,結膜炎,角膜炎

2.精神神經系統疾病:

面神經麻痹,癲癇,精神病

3.手腕痛,腕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病,

 

《千金方》:主臂腕外側痛不舉。

《百症賦》:肩髃、陽溪,消癮風之熱疾。

《金鑒》:主治熱病煩心,癮疹痂疥,厥逆頭痛,牙疼,咽喉腫痛及狂妄,驚恐見鬼等證。

《醫宗金鑑》:「陽谿主治諸熱症、癮疹、痂疥亦當針、頭痛、牙痛、咽喉痛、狂妄、驚恐見鬼等症。」

《現代醫家》用陽谿穴治療小兒拇指內屈,能上翹。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彩光活力 的頭像
    彩光活力

    彩光活力部落格 彩光活力

    彩光活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