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天我們聽到哪些話心裡會很舒服?
什麼話是一聽到就覺得很刺耳?
很想關閉耳朵卻又不得不聽?
小時候父母親常要我們打開雙耳。閉上嘴巴
卻偏偏我們總是將耳朵關閉,
打開嘴巴不斷的碎碎念!
看到以下這篇文章看了很感動,和大家分享
「傾聽」才是溝通的第一步
許多人常會用主觀認知來揣測說話者的意思,並先入為主地下判斷,
因而無法真正聽進去對方所說的話;
其次,聽者也可能急於將自己的感受、
經驗或意見告訴對方,以致於最後常變成了雞同鴨講、各說各話。
你可以注意一下,兩個人在談論某件事情時,
他們會從別人的談話裡抓幾句話,然後將自己想說的話依附在那些話上面,
再繼續講。
即使有時候他們也會閉上嘴巴,但並不是傾聽,
而是在為「下一波」的發言在做準備。
所以兩個人聊了半天,
即使交往已久的朋友,卻常會有「我認識他,卻不瞭解他」的感覺。
我看過生活在一起二、三十年的伴侶,但他們似乎跟陌生人一樣不瞭解對方,
有時話還沒說幾句又吵了起來。
先生在說一些事,
太太卻在提別的事;
或者太太一直在說某件事,
先生卻當作沒他的事。
相處了幾十年,
那個抱怨還是一樣:「他(或她)根本不瞭解我。」
有位妻子對先生抱怨說:
「如果我跟你講什麼,你總是這隻耳朵進,那隻耳朵出,講跟不講都一樣。」
丈夫立刻回道:「不錯,妳說得對,不過,如果我跟妳講什麼,
妳總是兩隻耳朵進,一張嘴巴出,講比不講更糟。」
溝通已經變成這麼大的一個難題,每一個人都覺得無法跟別人溝通,
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在於願意傾聽的人實在太少,不是嗎?
用心傾聽是一種愛的表現,
而家庭或婚姻則是這種表現的最好場所。
可惜的是,很多父母、
配偶從不用心聽對方說話。
傾聽代表耐心、開放與想要瞭解對方的誠意,
這些都屬成熟人格的修養。
心理醫師在協助家庭或婚姻失和時,最主要的工作往往就是教他們彼此傾聽。
因為光說不聽、聽了卻不瞭解,就好像把一截電線剪成兩段,
然後插入插頭,還指望某個東西會發亮一樣,你想,這可能嗎?
要真正的聆聽,就必須把所有的成見、預設、判斷、信仰都擺在一邊。
只要你的心處在接受的狀態,你才可能進入對方的內心世界,
真正瞭解「他在說什麼?」
「她的意思是什麼?」
溝通的目的是「瞭解」而非「改變」
伏爾泰曾說:「通往內心深處的路是耳朵。」
早在兩千年前,希臘哲人戴奧真尼斯也說過:
「上天給我們兩個耳朵、一個嘴巴的意思,就是要我們多聽少說。」
的確,一雙願意聆聽的耳朵,遠比一張愛說話的嘴巴更受歡迎。
我們都知道說話沒被對方傾聽是多麼令人挫折沮喪的事,
但我們又有多少人曾真正靜下來聽聽別人的心聲?
父母抱怨孩子不聽話,孩子埋怨父母只會說教;
先生指責太太意見太多;太太責怪先生不聽別人的意見;
就連一些同事、同學、朋友,我們也因太忙或太懶,
而忘了去傾聽他們的心事。
要知道,溝通的目的是為了「瞭解對方」,而不是「改變對方」。
多數的人有種謬誤,以為溝通就是要表達自己的看法,
希望對方能改變,改變成你喜歡的樣子,這顯然「扣錯了釦子」,
往住很多的衝突和誤會也由此而生。記住,
重要的不是「講」什麼,而是「聽」什麼。
真正成功的溝通就是:「無我」的傾聽,靜靜地聆聽對方的想法及憤怒和失望,
而不加任何否定或批判,這就對了!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7V2mN0SfCQTx65o5_Nn1GZVVnbmucQ--/article?mid=7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