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都是大腦惹的禍


 


文章來源/2007-11 天下雜誌 384期 作者:李雪莉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03341&page.currentPage=1


 


正值青春期的孩子,為何情緒變得扭捏、不如以前聽父母的話?


進入青少年腦內世界,帶你明白他們的身心狀態。


 


 年少時曾因失戀而苦痛的歌德,化愁苦為創意,


寫下《少年維特的煩惱》。


 人們因而以維特煩惱比喻為青少年時期獨特的精神狀態,


一種苦澀又不被理解的成長經驗。


 


 一位家裡有著正值青春期女兒的母親抱怨著,


「怎麼孩子不再可愛,連情緒也變得扭捏、不如以前聽父母使喚。」


她猜測,可能是荷爾蒙造成的影響。


女孩的乳房開始長大、脂肪增加而身體渾圓,


巨大的生理改變讓心情也起了變化。


 荷爾蒙的確可以解釋青少年階段的特殊。


中性兒童變少男少女



 《腦內乾坤》(Brain Sex: The Real Difference Between Men & Women)的作者、遺傳學博士安妮.莫伊爾形容,


「假如說在童年的時候,荷爾蒙使他們的心態(指對自身性別的認識)有明顯的差別,那麼,到了青春期以後,這個差距就變成峽谷了。」


 


 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洪蘭指出,


荷爾蒙在人的一生中有兩次對大腦作用最烈,


 


◎一次是胚胎出來的六星期,


決定子宮裡的胎兒偏向男生腦或女生腦(一般是指性別,但基因XY的女性,也可能因男性荷爾蒙多而偏男性腦);


 


◎第二次就是青春期。


荷爾蒙在青春期時,


對男性增加睪丸脂酮的分泌,


女性則是雌激素與黃體素的增加;


荷爾蒙喚起原本在子宮時就已烙印在神經組織的記憶,


要求腦下垂體打開性荷爾蒙的活塞,讓原本中性的兒童變成少男少女。


 青少年階段也出現大腦的變革,他們被催促往成人的腦邁進。


 青少年的大腦在此時漸漸成熟。


大腦須在短短幾年內建立認知能力、規劃能力、推理與預期能力。


 



 


 


面對大腦晚熟的事實


 


 心理學博士、台大工商 管系 教授陸洛指出,


這階段的孩子開始學習從具體事物進入抽象思考。


拜抽象思考能力之賜,


「父母總抱怨此時的孩子不專心、愛發呆、作白日夢、會爭辯政經社會問題。」


其實,他們正衝破「當時當下」的囹圄,想像力真正插上翅膀翱翔。


 從矮胖小子變成小帥哥、醜ㄚ頭成了亭亭玉立的少女,


身體的自主更讓他們渴望心靈的獨立。


 但大腦卻跟渴望獨立自主的身心,開了玩笑。


 因為大腦最關鍵的部位


也就是主導人們對事物判斷、辨別是非的部位──眼睛上方的「眼眶皮質」最為晚熟。



 


 「真的很不幸喔,這是為什麼全世界的法律多半是二十歲後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少於二十歲則酌量減刑,」


洪蘭表示,因為青少年的大腦還不夠成熟,對事情不太能做出正確判斷。


 而且,眼眶皮質的成熟隨著人類的演進,竟有延緩成熟的趨勢。


 


 過去研究顯示人類的大腦約在二十歲成熟,


但兩年前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對大腦掃瞄竟發現,


眼眶皮質到二十四歲才真正成熟。


 於是,美國社會開始討論,十六歲就開車會不會太早?


就好像給了十六歲人一個殺人的工具。


 渴望身心自由的意念如脫疆野馬、但支配人體行動的大腦卻不完全支援,心理學家稱這為青少年的「認知扭曲」。


 陸洛解釋,認知扭曲經常有兩種常見的表現:


「想像的觀眾」與「自我無敵信念」。


所謂「想像的觀眾」是一種認知錯覺。


青少年專注於自己的想法與體驗,誤認自己是舞台焦點;


他們會刻意冒險犯難,標新立異,引起眾人的驚訝和注意。


 這相當解釋了青少年過度的自我執著。


他們抽煙、喝酒、飆車、奇裝異服、公然顛覆傳統、愛秀愛耍酷,


陸洛說,這不過是表演給想像的觀眾看的「舞台行為」。


 而「自我無敵信念」則是指青少年們總相信自己的獨一無二,別人很難了解他們獨特的感受。


 這種認知錯覺處處可見。當他們初嘗愛情,心被豐潤得幾乎要炸開,


「啊!從來沒有人像我這般愛過。」


或是「噢,從來沒有人像我這般刻骨銘心地痛過。」


不斷說服自己「我的愛是最特別的」。


 不論是大腦的未完全成熟或心理與認知狀態的不完整,難道只能透過等待,陪孩子度過激越年少?


 


閱讀與運動幫助穩定與愉悅


 隨著大腦之謎一日一日被揭開,


科學家相信,只要給予青少年適當的刺激,有可能使大腦加速成熟。


 洪蘭說,「我們愈來愈證實,大腦一直在改變、是有可塑性的。」


 


 大腦透過外在刺激而學習的能力稱為「鏡像神經元」(Mirror Neuron),也就是俗話說的「有樣學樣」,大腦看過或經歷過的東西,會回過頭來影響自己。


 而閱讀與適度運動,也有助於大腦情緒的穩定,激發正向情緒。


 


 《金銀島》作者史帝文生(Robert Louis Stevenson)就是最好的例子。


史帝文生從小體弱、染上肺結核,只能待在家看書,一個沒上過船、也沒冒險經驗的人,卻靠自己的想像力編織故事,創造出水手們的人性與冒險故事。


 


 長期推動青少年閱讀的洪蘭強調,


「閱讀最能增加大腦神經元的聯結,哪


怕未親身經驗,也會內化成自己的經驗。」


 



 適當的運動也能穩定情緒。


 腦內神經傳導分泌物多巴胺與人們的愉悅系統有正相關,


而運動會刺激多巴胺的分泌;


此外,專注的運動同時會壓抑杏仁核的活化(杏仁核是負面情緒的中心)。


進入青少年腦內世界,有助明白青少年生理與心理的狀態;


而大腦可塑性的揭露,則告訴我們生物的侷限仍可能因個體努力而超越。


年少時曾因失戀而苦痛的歌德,化愁苦為創意,


寫下︽少年維特的煩惱︾。


人們因而以維特煩惱比喻為青少年時期獨特的精神狀態,


一種苦澀又不被理解的成長經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彩光活力 的頭像
    彩光活力

    彩光活力部落格 彩光活力

    彩光活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